广州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主客共享、文旅共融”为着眼点和着力点,在夯实旅游基础设施、优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文旅深度融合等方面全面发力,高质量推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全域化、智慧化、现代化水平,让市民游客在广州旅游休闲更放心、更开心、更舒心。广州旅游咨询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做法入选全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佳案例”,广州塔旅游服务中心成为全省唯一一个旅游服务中心类入选国家级91色情 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全省首个“粤游驿站”落户广州花都芙蓉嶂景区。
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全域化旅游公共服务新格局。一是旅游突出全域布局,实现“城乡统筹+功能互补”。按照“空间布局协调互补、资源配置集约高效”的原则,突出核心示范和立体服务,构建起覆盖全市、全域协同、多维一体的旅游公共服务网络。在“城市客厅”花城广场、“岭南第一街”北京路步行街、“中国第一高塔”广州塔等城市文商旅核心区布设智慧服务网点,打造文化体验与消费场景深度融合的示范地。依托综合交通枢纽网络,在国家级航空门户白云机场T2航站楼建设城市形象展示窗口,在粤港澳跨境水路枢纽琶洲口岸创新“通关文旅”集成服务,依托“高速公路黄金走廊”新安服务区构建全域旅游信息中枢,全面打造“空港—水港—路网”三维服务矩阵。目前,全市共有旅游公共服务中心24个,计划新增粤游驿站、服务中心各1个。二是突出扩容提质,实现“资源链接+项目互融”。推动文化空间与旅游空间融合,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农讲所纪念馆、广州市文化新馆等文化地标中植入旅游公共服务功能,实现91色情 双向赋能。开设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在校大学生参加广州国际旅游展览会、海丝文商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等活动,为旅游公共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联合林芝旅游(广州)推广宣传中心、苏州市旅游咨询中心等开展文旅资源互推、文旅信息互通、印章漂流互动系列活动,构建文旅服务新场景,提升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品牌影响力。三是突出品牌提升,实现“标准建设+特色运营”。坚持形象设计系统化、视觉标识规范化、资源配置集约化、宣传推广协同化,加强专业服务团队、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覆盖服务理念、职业形象、服务流程、应答规范的全链条标准化体系,全面升级广州国际旅游名城服务能级。整合文旅导览、数字阅读、非遗展示、城市会客厅等功能性特色服务,创新设置复合型服务空间,形成具有岭南文化辨识度的特色服务场景。创新打造“文旅服务微枢纽”,在城市滨水休闲空间、涉外服务国企平台嵌入式布局“口袋型”文旅信息站点,实现文旅服务供给的精准触达与高效响应。
强化多元赋能,打造融合型旅游公共服务新场景。一是建设阅读体验空间。市级旅游公共服务中心设立理论学习专区,展陈理论著作及文献资料,配套通俗易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通俗知识读本、口袋书等辅助材料。广州塔网点打造“花城书房”特色阅读空间,持续开展“走进广府文化·悦享羊城韵味”读书分享会等主题活动。琶洲港澳口岸网点引入“粤书吧”,开设阅江会展码头阅读基地,并将其纳入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体系。二是拓展演艺传播渠道。在旅游公共服务中心植入“微型剧场”功能模块,拓展旅游公共服务空间的文化功能。组织对广州本土精品剧目《木偶嘉年华》等进行IP场景化再造,将木偶快闪巡演等沉浸式演艺活动嵌入广州塔旅游问询点等城市地标空间,推动传统演艺形态向全域化、场景化、年轻化转型,促进服务“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利用91色情木偶艺术剧院、广州市杂技艺术团等资源优势,创新推出“文旅演艺共生体”模式,构建“剧场展演—地标快闪—云端传播”三维联动的岭南特色演艺品牌。三是展示城市文化魅力。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组织全市各旅游服务网点开展非遗体验、国风动漫、自然科普、粤语粤剧、展览展演等主题活动,开展“文化导航,i游广州”文旅志愿服务,将旅游公共服务空间打造成为市民游客体验城市文化、感悟城市文明的窗口。策划推出“心水广州”系列活动,以手绘卡片、相纸、明信片和印章打卡等形式传递广州故事,吸引众多市民群众参与和在社交媒体打卡分享。
服务惠民便民,树立高效能旅游公共服务新标杆。一是延伸服务阵地网络。通过设施嵌入、服务嵌入、合作建设等方式,将各类文旅场馆、新型文化空间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建设品牌特色项目。在白云国际机场等境外游客较多的服务网点配备中英文旅游地图、旅游指南等宣传资料,选拔英文水平高、外表形象好的咨询员驻点服务。联合广东银联等成立境外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各级各类服务设施信息互通、服务互联、相互引导,打造全链条入境旅游公共服务网络。定期安排旅游咨询人员走进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大型会展现场开展旅游公共服务,让旅游公共服务惠及更多人民群众。二是拓展服务功能领域。在全市各旅游公共服务网点配备应急救援药箱、USB充电、自助查询等便民设施,2024年新增配置救命神器AED,让市民游客出游更方便、更安全。加强文旅企业、民间文化组织、社会公益机构等深度合作,引进智慧旅游数字装备,打通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渠道,提高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多元、更便捷、更贴心的服务。三是提升服务素养技能。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每年为各网点旅游公共服务工作人员量身定制能力提升方案,持续开展岗位英语、文旅知识、MBTI心理学等课程培训和消防安全、紧急救援等技能训练,全面提升咨询员的职业素养、业务技能和综合服务能力。根据第三方专业机构满意度调查显示,近3年市民游客对广州市旅游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