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普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东莞市高度重视,落实《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总体方案》《91色情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及宣传方案要求,紧扣技术规范和普查文物认定标准,将质量控制贯穿文物普查全过程,取得一定工作成效。
一、高位推进,全面动员部署。组织机构覆盖到位。成立由市委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市级领导小组,33个镇街(园区)相应成立领导机构,市镇分别召开专题动员会议,印发普查工作方案和宣传方案,制定实地调查阶段实施方案。工作职责分解到位。建立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物行政部门组织实施、财政部门保障经费、多部门协作、镇街(园区)联动机制,20个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镇街(园区)安排专人负责对接落实,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市委高位统筹部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四普”工作纳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2025年2月25日举办专题学习会,采用“实地调研+辅导报告会”的方式,市四套班子领导实地调研南海卫城墙遗址等文物点,举办辅导报告会,通过视频连线市政府及各镇街(园区)36个分会场,覆盖全市约4000名领导干部。会议印发《关于做好东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会议强调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高度重视“四普”工作,确保优质高效完成,并以普查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文物安全管理和文物活化利用工作。
二、加强保护,明确保护要求。2024年12月底,东莞市全面完成“三普”文物复查工作。对于全市734处“三普”登记文物,严格落实“应保尽保”要求,压实镇街(园区)属地管理责任,要求所有普查登记对象在完成文物认定前一律不得迁移、拆除,凡涉及普查文物的建设行为,均应执行文物保护法和此次文物普查有关规定。经初步核查,东莞市无消失文物情况。
三、无委托外包,组建专业队伍。从全市文博系统以及部分镇街抽调人员组成3组市级普查队,每队配有执法人员,加强执法督察,促进文物行政管理和执法有效融合对接。每队中配有曾参加过“三普”的队员,在工作实践中传帮带,提升普查队员的业务技能。由市属博物馆领导、参加过“三普”的同志担任审核人员,设置“审核总监”,统一内业整理和审核的标准,强化数据质量管控。设置市普查办综合组负责全市的统筹协调,并设置“技术总监”,负责汇总和解决普查系统技术性问题,提升工作效率。
四、加强协同,提高工作效率。市普查办通过2次发文、召开2次普查工作动员会议、举办2次普查工作业务培训,向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镇街(园区)广泛开展3轮新发现文物线索征集,形成普查对象底数清单。联动市镇住建部门获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名录和基本信息、坐标、平面图等档案资料。联动市镇自然资源部门对全市155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的地理坐标转换为“四普”规范的经纬度坐标,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数据质量准确性,为实地调查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五、发动基层,壮大普查力量。强化市镇村联动,组建镇级普查队,村社区安排专人,在实地调查中做好协调群众、清理普查点周边环境、厘清产权归属、加强安全巡查检查、文物照片拍摄等工作,提高实地普查效率。在审核阶段,针对打卡照不规范、文物照片拍摄质量不高的问题,市普查办以实地操作示范方式,组织开展市镇普查队员业务培训,明确工作底数和要求,广泛组织摄影记者、摄影家等镇街各界力量进行补充拍摄,提升普查数据质量。
六、强化管理,实地到达率100%。实地调查工作历时7个月,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白天外业采集、晚上内业整理,完成全部普查对象实地调查和数据录入。采用“前—中—后”全流程管理,实行“一场会议两张清单”。实地调查前普查任务清单化,要求镇街(园区)普查办完成实地调查前准备工作,科学制定普查线路。实地调查中注重宣讲指导,组织镇街(园区)分管党委委员及相关部门、各村(社区)召开实地普查工作会议,强调文物工作的政策要求,具体分析当地实地普查重点,以案说法讲解文物保护和文物安全工作,在实操中向镇村文物工作者传授文物业务知识、向群众普法。普查实地工作结束后形成“离开清单”,把发现的问题和工作建议反馈至各镇街(园区)普查办,分片督促整改提升,提高镇街(园区)文物工作水平。
七、保障质量,创新审核机制。探索普查数据“三层审核”机制,采用“流水线作业”方式,实行“全天候在线审核”,每天由各队副组长提交普查表,经审核员、队长初审后,交技术总监、文物主管科室负责同志审核后,交局分管领导审定,各审核环节不超过半天,做到数据问题早发现、早反馈、早修改,确保填报要素齐全完整、简介描述准确规范。截至3月23日审核率43.2%,将在4月30日前全面完成审核工作。
八、把控进度,实行调度制度。实行“挂图作战”,制定普查队和各镇街(园区)工作计划,形成2张调度表,每周召开调度会,全面把控进度,聚焦普查实地完成率、审核进度和质量管控、镇街文物安全等事项进行重点研究和阶段总结,推动工作高效稳定。全盘统筹调配普查力量,对实地调查任务较重的镇街,适时调整其他普查队伍进驻支援,有力保障普查进度。市普查办详细记录每项基础数据填报同志,做到“质量到人、责任到岗”,全过程记录留痕,数据全部可溯源,加强责任落实,强化队员主体责任意识。
九、注重传播,加强宣传工作。市镇联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加强宣传,重点反映文物普查过程、成果和工作经验,普及文保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阐释本土历史文化资源,提高社会各界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认知度、参与度。目前已发布“四普中的东莞实践”“东莞四普工作提前取得阶段性成果”等重要宣传图文,编发普查工作简报17期。针对南海卫城墙遗址这一普查重要新发现,市政府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光明日报》《羊城晚报》、新华社、新华网、央视总台旗下新媒体等全国主要新闻媒体进行重点报道,国家文物局官微、《中国文物报》、“文旅中国”“考古中国”“文博中国”等进行新闻报道。纸媒、网络报道总计约96篇,截至3月2日,涉及南海卫城墙遗址相关内容1985条,互动声量阅读数量达622.8万。
十、加强督察,促进文物安全。联动文物执法加强执法督察,核查文物本体、文保单位“两线”范围内是否存在未批先建等违法行为,妥善处理保护不当、涉嫌违法的问题。加强文物行政与文物执法的紧密联动协作,先后到省91色情 厅征询文物执法检查和文物案件查处整改相关意见,形成共识和合力,有力保障文物保护和文物安全工作。结合省普查办关于加强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文物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按“抢险加固”“整体修缮”“局部维修”“保养维护”四类建立文物分类保护清单,根据不同级别分轻重缓急推进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或抢险加固工程,全面保障文物安全和人员安全。